实习是本科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结合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分析了现有实习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实习的新模式,就是“3+1”模式。即三年在校完成教学任务,一年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应对将来就业难的迫切需要。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本校的实习设备不齐全,学生实习内容有限,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加工过程比较危险,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学校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2.实习经费短缺,难以应付实习的正常开支,本专业先后在和同煤集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住宿费用上涨,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近几年,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大同煤矿,技能面狭窄,学生学到的技能有限。同时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都是租用公交车。实习经费紧张,已成为生产实习的主要瓶颈,难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全部实习任务,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调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与经费来源,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拓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
在本科生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及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激励学生工学并举,进行创新实践。
2.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产实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末,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好时机。在此阶段,合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的主要措施为:
(1)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工厂的各个生产环节;
(2)将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因此,学校领导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当地的实习教学资源和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职工培训、项目研发、实验室共建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本着“面向未来、合作育人、资源共享、共赢共建”的原则,建立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通过搭建科技研究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文化传承合作平台等,建立长期、全面、深度战略合作关系;逐渐形成教学与生产、科学研究与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战略格局,整合双方资源,凝聚学校与企业的力量,拓宽学生实践和就业渠道,提高学校科研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和影响力。
经过近四个月的实习实践工作中,现将体会、想法,我现总结如下:
一、3+1”模式的优越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机械的专业实习,尽最大可能的增加对机械行业工作的感性认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积累社会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
二、需要完善的方面
1、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和技能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应用型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多的实践技能。
2、学生管理
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双方共建“校企战略合作基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是前提是必须完善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确保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及保质保量的完成实习任务。
3、合作机制方面
双方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会商量工作计划,探讨并议定合作方案,研讨新的实质性合作领域,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双方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一次信息沟通对接交流;视实际需要,双方不定期就专项工作进行合作对接与交流,把一些之前没考虑到的问题逐步完善。
4、双方设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作为双方合作协调部门,负责双方合作具体工作及其日常联络、协调工作。
实习过程中,有经验收获,也有问题不足。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在课改的道路上虽然步履维艰,但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坚持不懈地探索、尝试、提高。总之,在实践新课改的路上,我们还刚刚起步,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已知的或未知的困难,但既然已经走上的课改之路,我们决不会退缩,相反,我们会迎难而上,劈荆斩刺,我们相信,前面的路会越来越光明。